2007年3月21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九版:读图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让“流动的花朵”更美丽
本报记者 陈立波 文/摄 通讯员 余中雄

  田荒荒一年,人荒荒一代。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开始“举家进城”,大量学龄儿童随父母来到宁波市镇海区。为了让流动人口子女得到一张公平的课桌,镇海区人大倾注了很大的心血,多次对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的结构、趋向、要求等进行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依法行使监督职权,督促让流动人口子女享受教育平等权利。镇海区人大的决定和建议、意见,政府和教育部门认真落实,积极缓解逐年增大的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压力,使该项工作走在了宁波市前列,为“流动的花朵”的成长撑起了一片蓝天。
  “漆琦,现在回家作业多不多?”“韩花,你的成绩怎么样?”3月19日下午,记者在宁波市镇海区庄市学校遇到了来民工子弟学校了解情况的镇海区人大代表庄宁宁,学生们都在你一言我一语地向庄阿姨介绍自己的情况。
  庄市学校副校长高耀勇告诉记者,学校自2005年6月筹建以来,区人大代表多次来学校了解情况。他们要求有关部门在继续坚持对外来民工子弟学校依法管理、加强督导的同时,加大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扶持力度,制定有关优惠政策。学校的各项教学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有多名学生在“宁波首届进城小公民才艺大赛”上获了奖。
  镇海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高岭夏告诉记者,全区目前共有9所民工子弟学校。这是区改革办学体制,多种形式并举,通过多种途径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公平的义务教育权利的结果。